新聞中心
“鋯”塑晶安一家企業與一個科研團隊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14-10-14
來源:
作者:
管理員轉
10月12日,記者來到位于安義縣的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廠區道路縱橫交錯,公司負責人張宇指著一塊寫著“博士大道”的路牌說:“博士們用科學之‘鋯’塑造了不一樣的晶安。我們專門把這條路叫做‘博士大道’,以表達我們全體員工的感激之情。”
晶安搞了20多年的鋯,算是輕車熟路。晶安科研團隊帶頭人黃桂文說:“雖然鋯是具有戰略意義并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新材料,但晶安過去大多生產基礎產品,生產過程能耗、排放偏高。而高端應用、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卻不在中國。所以,我們的夢想就是提高技術水平,把高附加值的產品造出來。”
晶安人的理想,和晶安獨立董事、中國著名稀土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國成不謀而合。他找到中科院過程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張懿是我國綠色過程工程研究領域主要開拓者之一,75歲的她和張國成院士到晶安來調研。2012年11月,晶安得到省里批復,成立院士工作站,在全國鋯行業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
“我們經常下車間,生產線就是我們的實驗線。”研究員曲景奎說,“因為下車間多,我們中很多人都穿破了幾雙勞保套鞋。”連續堿熔和酸解絮凝脫硅兩個攻關小組,全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傳統的堿熔工藝,是間歇工藝,自動化程度低,效率低,員工勞動強度大。攻關小組提出了分步連續堿熔新技術。攻關時,宋靜博士的兒子才兩歲。孩子到秋天就咳嗽,經常輸液。有一次,小孩得了肺炎,住院半個多月。她說:“從‘間歇’到‘連續’,只是改進一道工序,但需要大量實驗去驗證,我不能老在北京歇著。現在想起來,對兒子挺愧疚的。”薛天艷博士負責酸解絮凝脫硅新工藝研發,反復上千次試驗。生產線驗證實驗期間,正值南方冰凍,生產實驗線都是開放式的,她們的腳都凍麻了,仍堅持現場試驗,最終攻克了難關,把脫硅時間由過去的70多個小時縮短到15個小時以內。
化學家侯德榜說:“在化學領域是沒有廢物的。”晶安科研團隊通過科學實驗,證明了這句名言:已從鋯資源中提煉出了鈧、鉿。原來資源利用率只有65%,如今,剩下的35%正逐漸成為晶安的“寶”。
同樣,晶安和科研團隊的合作也起了“反應”:科研團隊來到晶安,等于把一個智庫帶到了廠里。晶安抓住機會,組建了一支由青年骨干組成的研發隊伍,與科研團隊一起實驗、交流。晶安建成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南昌市鋯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完成研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改造10余項。
更深層次的“反應”,是觀念的變化和科學精神的升華。黃桂文對員工說:“博士們每一項課題的提出、實驗的步驟、方案的確定、細節的分析,都記錄得清清楚楚。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嚴謹。”宋靜也深有感觸,她說,以前在實驗室里做研究,只要路子打通就行。但到了晶安,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因為我們必須從企業角度出發,考慮成本,增加企業的抗壓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現在,晶安已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引領鋯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相關動態